许应是酒店一晚没享受上,从医院出来提着行李,遵照他妈的指示马不停蹄地去了庙里。
县城有条河,河流下游的山脚下有座古刹,名报恩寺,据说匾额还是哪个热衷下江南的皇帝给题的。这庙也是有商业头脑的,早在二十年就做起了养老生意:因为信徒多是老太太,从城区日日往返费时费力,报恩寺就在空地上盖了两条筒子楼,每间房十多平米,带一个有蹲坑和水池的封闭式小阳台。刚开售那时节的价格是三万一间,没有产权,仅供记名人住到离世,附赠一套丧葬法事、同购寺里供奉骨灰的格子位还有优惠。
就这毛坯水泥屋子,当时在信众之间抢购一空;许应的外婆是报恩寺的大粉之一,年年捐柱子点长明灯配够了货,当时第一时间就买到了一间。后来许应的某个表姨因为丈夫出轨离婚而心灰意冷,开始在宗教寻求精神寄托,还是从别人手里加价才买到的;两年就从三万涨到了四万八。
筒子楼如今市价几何,还有没有市场可言,许应不清楚。这些年外婆因为糖尿病腿脚不便后也很久没来住了。他的任务就是在几个鸡贼舅舅家之前去把房给占上,趁着外婆还在世,许妈想看看有没有机会把房子转手出去。毕竟哪天外婆一过世县城的社交网络就这么大,这种事是瞒不住的报恩寺就得把房子回收了。
过去外婆刚买了房间还总在里边住新鲜的时候,许应也好奇来探望过一次。小房间连装修都没有,要长住嫌过于简陋,但自己配上简单家具也能午后小憩乃至过夜,像庙里赶上特殊日子、做连日大法事的时候就不用天天从城区往返,方便得多。几十年前谁住过带“装修”的房子啊。
县城的房价,之前全国形势好的时候也涨;后来房价降了,也是首当其冲掉得最快的。没有产权没有装修远离城区的筒子楼,真能有人接盘吗?许应也不知道。但他领任务的时候就兴起了一种雀跃的期待。因为前段时间看过年轻人住进养老院避世备考、休养身心的报道,报恩寺那个小房间在他心目中已经成了卢梭的湖边小屋。
带着妈妈问外公拿来的钥匙,许应在医院门口叫了个车,穿过整个县城直奔报恩寺。奇怪,小时候觉得用腿根本走不了的距离,长大以后的比例尺大变,几乎没几分钟就到了。甚至许应都开始后悔,为什么自己都无业了还打车?
他在山门外下了车。不年不节的,香客游人都少,进来的一路上人影都没见到一个。进了山门右转走了一段就看见筒子楼,隔着一块空地对面是往生堂。
这简陋的小楼也盖了二十年,加之如今实际住的人少,看起来更加破败了。许应上了二层,凭着记忆打开了第二间房门。
作者有话说:
5.n的许应有另一套父母家庭,这次他会好好送别外婆。小唐估计下章就来了。